六根清淨的祕密:從《楞嚴經》到藏密中脈之道
探索《楞嚴經》中六根清淨的深奧教義,透過藏傳佛教的中脈修行觀點,揭開通往內在覺醒的神聖之旅。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回歸本性的光明之路。
開始修行之旅
探索更多經典解析
妙法蓮華研究院
詮釋導引:什麼是「逆流深入一門」?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逆流深入一門,能令六根一時清淨?」
佛告阿難:「汝今已得須陀洹果,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;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,彼習要因修所斷得,何況此中生、住、異、滅分劑頭數?今汝且觀現前六根,為一、為六?
「阿難!若言一者,耳何不見?目何不聞?頭奚不履?足奚無語?若此六根決定成六,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,汝之六根誰來領受?」
阿難言:「我用耳聞。」
佛言:「汝耳自聞,何關身、口?口來問義,身起欽承。是故應知,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。終不汝根元一、元六。
「阿難!當知是根非一、非六,由無始來顛倒淪替,故於圓湛一、六義生。汝須陀洹果雖得六銷,猶未亡一。
「如太虛空參合群器,由器形異名之異空,除器觀空,說空為一。彼太虛空,云何為汝成同、不同?何況更名是一、非一?
「則汝了知六受用根,亦復如是:
由明、暗等二種相形,於妙圓中粘湛發見;見精映色,結色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眼體,如蒲萄朵,浮根四塵流逸奔色。
由動、靜等二種相擊,於妙圓中粘湛發聽;聽精映聲,卷聲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耳體,如新卷葉,浮根四塵流逸奔聲。
由通、塞等二種相發,於妙圓中粘湛發嗅;嗅精映香,納香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鼻體,如雙垂爪,浮根四塵流逸奔香。
由恬、變等二種相參,於妙圓中粘湛發嘗;嘗精映味,絞味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舌體,如初偃月,浮根四塵流逸奔味。
由離、合等二種相摩,於妙圓中粘湛發覺;覺精映觸,搏觸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身體,如腰鼓顙,浮根四塵流逸奔觸。
由生、滅等二種相續,於妙圓中粘湛發知;知精映法,覽法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意思,如幽室見,浮根四塵流逸奔法。
「阿難!如是六根,由彼覺明有明明覺,失彼精了粘妄發光。
是以汝今:
離暗、離明無有見體,
離動、離靜元無聽質,
無通、無塞嗅性不生,
非變、非恬嘗無所出,
不離、不合覺觸本無,
無滅、無生了知安寄!
汝但不循:
動靜、
合離、
恬變、
通塞、
生滅、
暗明,
如是十二諸有為相;隨拔一根,脫粘內伏,伏歸元真,發本明耀,耀性發明,諸餘五粘應拔圓脫,不由前塵所起知見。
明不循根,寄根明發,由是六根互相為用。
1
逆流而上,回歸本性
《楞嚴經》中的這段教導,指引我們違逆順流而下的習慣,不再讓六根向外攀緣,而是將意識回溯到覺知的源頭。
2
從六根外散到內觀
這種修行方法不是抑制或否定六根,而是透過專注於一門的清淨,逐步達到全面的覺醒。
3
氣脈明點歸中
從藏密的角度來看,這段文字描述了修行的核心路徑:將散亂的能量引導回歸中心,最終達到本覺的圓滿顯現。
中脈與「妙圓中」的深義
1
眼根
明 / 暗 - 光明與遮蔽
當我們眼見外境時,總是在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中徘徊,無法見到真正的本性光明。
2
耳根
動 / 靜 - 聲音與寂靜
耳識常被聲音和寂靜的對立所困,難以體驗超越二元的本初之聲。
3
鼻根
通 / 塞 - 氣流與阻滯
鼻息間的通塞變化,正是氣脈運行的外在表徵,卻未能直接觸及中脈的恆常流動。
4
舌根
恬 / 變 - 味感穩定或波動
味覺的恬變對立,反映了我們對感受的執著,阻礙了品嚐法味的可能。
5
身根
離 / 合 - 觸覺的界限感
身體的接觸與分離感,強化了我執的邊界,使我們難以體驗無界的法身。
6
意根
生 / 滅 - 心念的起伏
念頭的生滅流轉,是最深層的二元迷執,唯有止息方能回歸中脈的覺性。
「於妙圓中粘湛發見」、「於妙圓中粘湛發聽」中的「妙圓中」,對應藏密中「中脈」(རྩ་དབུས་, tsa ü)的概念,是我們身體與心識中最核心、最純淨的通道。當六根感知外境的當下,其實早已偏離中脈,落入上述二元相對之中。
藏密修行者相信,中脈是覺性的主要載體,從海底輪直達頂輪,貫通全身。當六根回歸中脈,便能超越二元對立,體驗「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」的不二境界。因此,「妙圓中」不僅是哲學概念,更是具體的修行目標與能量中心。
氣脈明點:藏密的解釋框架
藏密將人體能量系統視為「氣脈明點」三者構成,這是理解《楞嚴經》六根清淨的關鍵框架:
氣(rlung, 龍)
氣是活動的能量,對應六根散逸的流動。經文中所述「浮根四塵流逸奔色(聲、香…)」就是氣向外逸散的狀態。氣有五種基本類型,其中上行氣與下行氣若未能平衡,六根便會失調。
修行者通過調息(pranayama)引導氣的流向,使之不再隨六根外散,而是回歸中脈。
脈(rtsa, 扎)
脈是氣流通的管道,主要有中脈(avadhuti)、左脈(lalana)和右脈(rasana)。當氣流在左右脈中循環,便產生二元執著;唯有氣入中脈,才能超越對立。
經文中的「妙圓中」正是指向中脈這一覺性的住所,只有回歸此處,六根才能獲得清淨。
明點(thigle, 替列)
明點是覺性的精華,如同光明的種子。當明點隨氣下墜,便產生六根的迷亂;若能升起並安住於中脈,則顯現「發本明耀」的覺性光明。
明點有白明點與紅明點之分,對應父母兩系傳承的加持,融合後能生起無上的大樂智慧。
在藏密修行中,上師會傳授特殊的觀想法與氣脈瑜伽,幫助修行者親身體驗氣脈明點的運作。這些方法包括九節佛風、拙火定、大手印等,都是將《楞嚴經》中抽象的「逆流深入」轉化為具體修行步驟的實踐方法。
「逆流深入」=氣歸中脈
「隨拔一根,脫粘內伏,伏歸元真」
這正是藏密「逆流瑜伽」(tsa lung, 脈氣)與「拙火瑜伽」(tummo, 吐摩)的核心操作。意即:
停止執著於六根外境(不循明暗動靜等12相)
將心識與氣息逐步收回
引導氣入中脈,點燃內在光明
一旦成功「拔一根」,其他五根將隨之鬆脫——氣脈一通,明點自顯。這種修行不是壓抑六根,而是轉化其能量,讓原本向外散逸的力量回歸中心。
在實修層面,藏密傳統提供了極其具體的逆流深入方法。修行者先通過「外氣」(chi gong, 氣功)調和體內能量,再修「內氣」(neiqi, 內氣)將氣引入中脈。此時,脈結(tsa dün, 脈結)會逐漸鬆開,讓原本受阻的能量自由流動。
這過程會經歷「四樂」(四喜)的體驗:樂、勝樂、離樂、俱生樂,最終達到明空不二的境界。在此狀態下,六根不再各自為政,而是融入一體,互相為用,正如經文所說的「六根互相為用」。
修行者的實踐提示
在嘗試這類高階修行前,必須獲得合格上師的直接指導。未經指導的氣脈練習可能導致能量失調。初學者可先從基礎的正念呼吸和身體覺察開始,逐步建立與中脈連接的感知能力。
明覺的顯現:母光明 × 子光明
「覺明有明明覺」 「發本明耀,耀性發明」
這段經文描述的光明體驗,在藏密中有著極為精確的對應與解釋。藏密傳統將光明分為兩種:
母光明(མ་འོད་, ma öd)
先天自性、根本覺知,是我們本具的清淨覺性
這是不生不滅的本初光明,存在於每個眾生心中,但被無明所遮蔽
對應經文中的「本明耀」,是一切修行的目標所在
子光明(བུའི་འོད་, bü öd)
修行中由中脈所生之現證光明,是修行過程中體驗到的覺知光明
當氣入中脈,明點上升時,修行者會經歷不同層次的光明顯現
對應經文中的「耀性發明」,是修行途中的實證體驗
當明點由海底輪(གཏུམ་མོ་, tummo)上升至頂輪(གཙུག་ཏོར་, tsug tor),並進入心間脈輪(སྙིང་ག, nying ga),修行者將直接體驗「本明耀」的實相,進入大圓滿所謂的「明空不二」(གསལ་སྟོང་དབྱེར་མེད་, sal tong yer mé)。
在此境界中,母子光明融合無二,外在世界與內在心識不再有別,六根清淨的境界自然顯現。大圓滿傳統稱此為「任運自成」(ལྷུན་གྲུབ་, lhün drup),即自然成就、不假造作的圓滿狀態。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《楞嚴經》所說的「覺明有明明覺」揭示了一個重要實修原則:不能執著於光明的體驗本身,否則又會形成新的束縛。真正的光明是超越能所二元的,是覺知與所知合一的狀態。
六根互用 × 五智圓滿
《楞嚴經》中的「六根互相為用」描述了一種超越常規感官局限的覺醒狀態。在藏密傳統中,這對應著「五智圓滿」(ཡེ་ཤེས་ལྔ་, yeshe nga)的成就境界:
1
2
3
1
法界體性智
對應意根清淨,超越生滅
2
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
對應眼根、耳根清淨,見聞無礙
3
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
對應鼻根、舌根、身根清淨,感知圓融
在達到五智圓滿的境界時,修行者會經歷以下轉化:
眼耳鼻舌身意,不再局限於各自的感官功能,而是能互相代替、互相融通
一根通達則六根皆通,形成「一即是六,六即是一」的不二體驗
對立的二元感知(明暗、動靜等)融合為單一的清明覺知
感官不再是束縛的來源,而成為解脫的工具
這是大圓滿(རྫོགས་ཆེན་, dzogchen)與大手印(ཕྱག་ཆེན་, chag chen)所追求的實修證果——回歸中脈、光明顯現、六識融通,一切對立融於當下的本覺中。在此境界,修行者不離世間而證菩提,不滅六根而得解脫,實現了真正的「即相離相」。
藏密大師敦珠仁波切曾形容這種境界為「一切顯現即是壇城」,意即所有感官經驗都成為神聖的顯現,不再有凡聖之分。六根清淨後,世界本身就是佛的淨土,每一種感知都是禪定的機會。
總結:從經文到實修的轉化地圖
從《楞嚴經》到藏密修行,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修行路徑。這不僅是理論的對應,更是實修的指南:
入門階段
認識六根的本質及其外散的機制,建立正確的修行見地。通過禪修觀察六根攀緣外境的模式,培養覺知的能力。
基礎修行
透過調息(pranayama)和觀想(visualization)練習,開始感知中脈的存在。學習將注意力從外境收回,專注於內在能量的流動。
進階實踐
修習氣脈瑜伽(tsa lung)和拙火定(tummo),將氣引入中脈,溶解脈結。體驗內在光明的初步顯現,培養明空不二的覺受。
證悟整合
達到六根互用的境界,五智圓滿顯現。將修行體驗帶入日常生活,實現動靜一如的不二境界。
這條路徑不是線性的進展,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。修行者可能需要在不同階段之間來回往復,逐漸深化對本性的體認。最重要的是,無論是《楞嚴經》還是藏密傳統,都強調這不僅是理論,而是必須通過親身實踐才能證實的真理。
實踐與體悟:邁向六根清淨之路
📿
修行不是去除感官,而是讓六根回歸中軸,重返那條通往光明本覺的道路。
在現代生活中實踐《楞嚴經》的六根清淨教法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:
正念覺察
:時刻覺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的感受,不隨著二元對立起分別心
調和氣息
:透過正確的呼吸方法,感受氣在體內的流動,逐漸引導它回歸中心
專注修行
:選擇一門入手(如觀音法門專注於耳根),深入專修,達到「一門深入,六根清淨」
尋求指導
:找到具格上師的親自指導,獲得正確的口訣與竅門
🧘♀️
若你正在尋找真正的修行地圖,不妨回到這段《楞嚴經》,從中脈而上,啟動屬於你自己的大光明之旅。
修行箴言
「六根清淨不是斷絕感官,而是讓感官回歸本源;不是逃離世間,而是在世間中見證光明。」——噶瑪恰美仁波切
最終,《楞嚴經》與藏密傳統都指向同一個真理:我們的本性本來清淨,六根本自圓滿。修行不是創造什麼新的東西,而是揭開蒙蔽真相的無明。當六根回歸中脈,當氣息平穩流動,當明點上升至頂,我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——那個不生不滅、明空不二的覺性本體。
願此教法指引你踏上內在探索的旅程,發現六根之外的第七根——那永恆的覺知本性。